〈百年物產誌〉

小兵立大功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‧圖/樵夫

蘆筍的故事〈下〉

 

褒忠鄉農會從民國五十八年間,開始積極輔導農民推廣種植蘆筍。由於蘆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,不需大量肥沃的泥土也能茂盛成長,當地農民大多願意加入農會推廣種植的行列。問題在於農民辛苦種植採收下來的蘆筍,究竟是要運用何種途徑,才能夠順利進軍市場,甚至外銷到世界各地?

為了協助農民克服產銷均衡的問題,陳清在決定仿照早年農會輔導農民種植鳳梨、竹筍的模式,透過農發會﹙即目前的行政院農委會﹚、台灣省農林廳等農政相關單位,以「辦理共同運銷」方式來打開銷售的管道。在陳清在不辭辛勞努力奔走之下,農發會和農林廳等單位都欣然同意採取「保價」的方式,來協助農民發展蘆筍產業。

所謂的「保價方式」,也就是農政單位以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採收的蘆筍,再交由廠商加工製成飲料罐頭外銷到國際市場上。由於農政單位在辦理收購作業之前,通常都會先行與國外的進口貿易廠商談妥價格和數量,按照當年談妥的數量總額,分配給各個食品加工廠商,農民只要將每天採收回來的蘆筍,運載到承辦運銷業務的各個村里農會檢收站,集中繳交之後後再由廠商派車到各地收取即可。檢收期間,廠方則依照事先預定的日期,將收購的蘆筍貨款集中匯至農會,再由農會直接撥入農民的帳戶。

對農民來說,他們辛苦種植的蘆筍,有農政單位制訂定的保證價格作為收購保障,自然也就不致有銷售無門,或者是價格被中盤商人剝削,甚至血本無歸的風險;對加工的廠商來說,由於外銷的數量有農政單位的「配額」保障,銷路不成問題;而且製成飲料罐頭所需的加工蘆筍原料,也有農民源源不斷供應,更無原料來源中斷或缺乏之虞。因此,這項過去在本省已行之多年的保價收購方式,實已堪稱為農民與加工廠商「雙贏」的農產運銷制度。

在陳清在努力經營之下,不僅褒忠鄉農會的業務不斷蒸蒸日上,鄉內的蘆筍種植面積更是逐年大量激增;蘆筍也順理成章躍居成為褒忠鄉的著名「特產」,除了每年為鄉內農民帶來大量財富外,更吸引各地無數鄉鎮農會爭相加入推廣種植的行列,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一溪之隔的土庫鎮,日後甚至還與褒忠鄉並駕齊驅,成為雲林縣最為重要的兩大蘆筍產地。

民國六十年代,蘆筍在褒忠鄉成為炙手可熱農產品期間,有幾則「小插曲」現今可能已被大家所遺忘了。其一是,由於蘆筍的英文名稱為「Aspargus」,當時幾家知名的蘆筍汁製造廠商,如味王、津津、冠軍等,為了將產品打進國內飲料市場,在電視上大作廣告時,都直接將蘆筍汁稱為「阿斯巴拉」,不久即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。之後,專門製造藥品的「台灣田邊製藥公司」,靈機一動將當時推出的一種健康飲料也稱為「安賜百樂」,並且在台灣電視公司製作了一個「五燈獎」歌唱比賽節目,造就了不少日後紅遍歌壇的熠熠紅星。不知是否頻頻出現的「安賜百樂」電視廣告,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商品,大家在耳濡目染之餘反而忘了源自「阿斯巴拉」的「安賜百樂」,最初便是蘆筍汁的一個代名詞。

其二是,為了搶搭「蘆筍熱潮」的列車,褒忠鄉內在六十年代期間,也出現一家名為「綠洲」的食品加工廠,不僅率先推出的蘆筍汁深受消費大眾的稱道與歡迎,日後相繼生產的芭樂汁、百香果汁、蕃茄汁等多種飲料,同樣也都風行一時。可惜蘆筍汁到了七十年代因工資日漸昂貴等多項因素影響,逐漸由絢爛歸於平淡,耀眼光環漸趨褪色之後,這家食品工廠的經營也開始走下坡。後來易手換人經營後,改稱為「名屋飲料工廠」。

 

圖片說明:

image001  

1、從田間冒出土的綠蘆筍。

image002  

2、蘆筍在成長季節快速冒土發芽。

image003  

3、蘆筍採收。

image004  

4、市面上待售的成綑蘆筍。

image005  

5、蘆筍是深受大家喜愛的餐桌佳餚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林救國團公益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