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百年物產誌〉         文‧圖  ╱  樵  夫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初春採海蚵 〈下〉

從野生放養到蚵仔故鄉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台西海域的蚵棚,保守估計約有二千公頃。站在台西海堤舉目眺望,眼前到處是蚵田,無論海域或是內陸排水溝渠,盡是一串串代表著美味與金錢的蚵架。

乘坐膠筏出海,眼前更是一畦畦蚵田,宛若一座沒有邊際的迷宮。屬於大陸棚淺灘的蚵田,蚵農必須利用蚵架間的海溝,才能夠自由地在蚵田中穿梭工作。只是海溝上覆蓋著海潮,只有經驗豐富的蚵農們,才能毫無障礙地大海上找到通行無阻的海路。若是遊客,不是迷失在大海上,便是讓膠筏擱淺在沙洲上,動彈不得。

蚵田萬頃,配合台西夕照,勝似人間仙境,玩累了,直間撈起一簇牡蠣,直接生吃,是人間美味,來到台西一定要到蚵田享受自然的風光。

牡蠣收成取出蚵肉後,蚵農們會留下較大、較完整蚵殼,經過清洗曝曬後,堆置在空地上,準備在白露(農曆七月底)節氣以後,運至海中的蚵田放養。(台西養殖牡蠣一年四季都可以收成,放養蚵苗的季節,大都集中在白露至中秋這一段期間。)

其實,這段期間也是台西漁港、五條港突堤碼頭最為熱鬧的季節。一艘艘滿載著蚵殼的膠筏,停泊在港沿,等待潮水上漲出海作業。

一大早,東方天際才剛露出魚肚白,五條港棧橋碼頭已經人聲鼎沸,聚集著二、三十位的蚵農。無論男女,全身包裹得緊緊的,只露出一對亮麗的眼睛。他們快速地將雪白蚵殼中,從小貨車上搬至膠筏上,整齊地堆放著,準備趁著八點多海潮將飽未飽之際,出海綁掛蚵殼。

蚵農們必須利用漲潮時分,將蚵殼載至蚵田,在退潮蚵架露臉後,展開綁蚵殼的工作。一船滿載著蚵殼,數量約在一萬條左右,每艘膠筏出海至少搭配五至六名蚵農,在一個潮汐間(約二至三個小時)必須完成所有工作。

太陽的熱力隨著它的高度不斷地增高,光是坐在膠筏旁就讓人無法忍受汗流浹背,全身粘呼呼的感覺。但如此嚴苛的工作環境,似乎成為討海人甘之如飴的職場,沒有人因此放慢工作的動作。

來到蚵棚,蚵農們或站在膠筏上,或半身泡在海水中,快速地把每條長約二公尺的蚵串,牢牢地綁在預先植入的蚵架上,其間幾乎沒有人停下來喝口水。

他們說,載運蚵串的膠筏必須依賴潮水進出碼頭,而台西海岸潮位變化大,漲潮時海水直逼堤防,退潮後卻又距離海岸一、二公里,他們必須趕在潮水漲退之間,做好這項工作,才不會延誤進出港的時機。

綁蚵苗串的工作,是決定明年牡蠣生長與收成的最重要的工作。如果沒有綁好,蚵串在海浪拍打下,極易掉落流失,還算是輕微的損失,若滑落的蚵串掉在其他的蚵串上,導致蚵苗附著太多或是太少,損害就相當大了。

牡蠣的生長,就是靠這些放置在海中蚵架的蚵殼吸收蚵苗來附著,蚵苗附著後,再吸取海中的浮游生物當養分慢慢成長。牡蠣的收成期又分中蚵(一般四月收成)、以及大蚵,而中蚵一般都是台南、東石過來收購繼續放養之用,因此,台西鄉才又被稱為「蚵仔的故鄉」。經過八個月至一年的養殖後,牡蠣已經長得又肥又大,到了採收的季節。這時相鄰蚵田的蚵農們會彼此支援,進行牡蠣的採收。

採收時,蚵串自蚵架上剪下,先在海域粗略漂洗後放入竹蘿裏運回,再利用海水及自動洗蚵殼機,加以沖洗清淨,直接由怪手的機械手臂吊至卡車上,運往外縣市市場拍賣,或是直接拿回家中現剖出售給遊客。

剖牡蠣必須使用專門的蚵鑽,自牡蠣殼頂或腹緣接縫處插入,順沿殼緣先將右殼閉殼筋切斷,再將左殼閉殼筋切斷,將蚵肉放入已盛淡水的容器內,避免蚵肉水份滲出,而這些工作,大多是落在漁婦身上,平均每個婦女工作八個小時,可以剝三十台斤的牡蠣。

在台西安西府旁的道路旁邊,或是沿著台十七線道路行駛,都可以看到漁婦們辛苦剖蚵的畫面,也可以看到現場交易的情況。

 

 

 圖片說明

image001     image002

1、台西海岸處處可見的蚵架           2、放養前須先串蚵殼

  

 

image003     image004

3、漁民從外海收回蚵串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、大量採收蚵串          

 

image005  

5、漁婦們在路旁忙著剝牡礪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林救國團公益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