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封面故事》

古木穿雲莿桐巷         文‧圖:沈橋

~莿桐鄉賞遊景點~

 

莿桐鄉舊稱「莿桐巷」,這裡原是洪雅平埔族巴布薩原住民漁獵的境地。昔日涵蓋的範圍包括莿桐、甘厝、甘西等村落。不過,莿桐鄉最早墾殖開發的地方,並非巴布薩族人活動的境域,而是在饒平﹙樹仔腳﹚、興貴﹙紅竹仔口、下麻園、細庄仔﹚一帶,相傳清朝康熙年間,此地已有墾民聚居的村莊。由於聚落位於莿桐樹林蔭花徑處,故將地名稱為「莿桐巷」。

莿桐鄉的大規模開發較鄰近鄉鎮略晚,乾隆末年始有漳泉籍黃、張、王等姓墾眾,越過濁水溪自彰化入墾,在頂麻園、溪底、湖仔內諸地漸成家園。日人據台後,曾遷徙大批內地流民,在大埔尾成立新移民村「榮村」,加入拓墾新虎尾溪新生地,鄉內墾業至此達到巔峰。

莿桐鄉位處濁水溪大沖積扇上,地勢由東向西略漸傾斜,全鄉地形呈半葉海棠狀,鄉境濁水溪本流與新虎尾溪網狀河道密布,灌溉水源不虞匱乏,加上人工埤圳水利灌溉設施發達,是雲林縣轄內發展農業條件極為有利的地區。主要農產包括濁水溪米、大蒜、花生、甘蔗、黑柿、軟枝楊桃及蔬菜等,都頗為知名。尤其引用濁水溪灌溉栽植的「濁水溪米」,在市場上更是有口皆碑。

莿桐鄉因濱臨濁水溪,且與縣治所在地又相隔新虎尾溪,早年水利埤圳設施未盡完善,經常受困於水患,加以東端對外的交通較為不便,受限於地理形勢及環境拘束的影響,鄉內民眾知天認命,寧靜安逸過著與世無爭的農耕生活。也因此,鄉內可供賞遊勝蹟景點不多,僅創建於雍正年間的「乾元宮」玄天上帝廟,以及光緒年間興建的「樹仔腳天主堂」,尚能聊備一格。其中,尤以樹仔腳天主堂最負盛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走遍雲林縣二十個鄉鎮市,不論在什麼地方,大家所見到的天主教堂,幾乎都是西洋式建築,而且每一座教堂的大門入口上方,必然都有一個「共同標誌」:高聳尖塔。唯一例外的,便是位於莿桐鄉饒平村的樹仔腳天主堂。這座最早在雲林縣出現的天主教堂,不僅外觀採用中國傳統宮殿形式,六角束傘狀垂脊屋頂,鋪設深綠色琉璃瓦,一旁的聖若瑟祭台,更是色彩艷麗,樣式繁複,相當引人側目。

已有兩甲子歷史的樹仔腳天主堂,緣起於清朝同治十一年﹙1872﹚,在台灣中部地區佈道活動的天主教傳教士,自從在彰化縣埔心鄉興建「羅厝天主堂」作為據點後,經常到雲林縣大埤、斗六、西螺等地傳教。這些傳教士從彰化到雲林時,必須由濁水溪經過莿桐「樹仔腳」渡河口,他們與船伕相識結為好友後,一位名叫高希龍的神父,在光緒十六年﹙1890﹚,到樹仔腳租了一間茅草竹屋作為佈道所,開始在莿桐傳教。這間農村常見的竹筒厝,不僅是天主教在樹仔腳立足紮根的起點,同時也是天主教在雲林縣的第一座天主堂。

長久以來,一直以「阿兜仔」外國傳教士為主的樹仔腳天主堂,在台灣光復翌年,最後一個外籍神父包德良調走後,開始由漢人神父接掌教會。民國四十六年,第二個漢人神父高樹人上任後,雖然也以水泥磚塊結構,將建於日治年間的聖堂重新改建,並且加建神父宿舍、道理廳及四周圍牆,但新建的教堂除了線條簡潔、莊嚴肅穆,頗為穩重典雅外,整體建築外觀力求巴洛克式風格,在四周都是傳統低矮合院民宅圍繞下,尤能顯現宏偉壯觀得獨特風采。

民國七十一年間,西式格局的樹仔腳天主堂,卻又拆除改建成為六角起翹屋脊,鋪設綠色琉璃瓦,十足典型的中國宮殿建築。一改西式教堂外貌的樹仔腳教堂,開始極力追求本土化,除了允許教徒舉香拜祖外,甚至在教堂內設置拜亭,供人馨香膜拜。這種「捨西洋求本土」,與一般人認知大相逕庭的作法,固然有助於拉近外來宗教和當地居民之間的距離,予人感覺更為平實親切;但也引起不少人認為「捨本逐末」,為之搖頭慨嘆。

 

圖片說明:

image001  

1、莿桐樹仔腳天主堂六角起翹屋脊,上鋪綠色琉璃瓦

image002  

2、中式牌樓頂端立有西式十字架

image003  

3、色彩豔麗樣式繁複的「聖若瑟」祭台

image004  

4、具有本土風味的「聖母亭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林救國團公益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